HEMA 軍刀

歐洲歷史武術(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簡稱HEMA。廣義指歷史上起源於歐洲的武術系統,狹義是指那些已然失傳或者演化成多種現代體育形式,後人通過歷史文稿以及資料記載重構而成的武術系統

這次要講的,是冷兵器在戰場上最後出現的身影軍刀(SabreSaber的拼寫都是正確的,下文都拼做Sabre)。

一、何為軍刀?

什麼樣的刀才算軍刀呢?按東方傳統的說法,雙刃為“劍”,單刃為“刀”,劍為禮儀性兵器,刀為實戰用兵器。但對於西洋刀劍來說,情況要複雜得多,單、雙刃與禮儀、實戰之間並沒有對應關係,單刃的也可為禮儀性兵器,雙刃的也可為實戰性兵器,因此一種兵器的中文名稱究竟應該譯作“刀”還是“劍”,通常只能採取一些約定俗稱的譯法,本文所說的軍刀對應的英文單詞為“sabre”,指刀身長60cm以上,單面開刃,刀身或直或彎,護手與護拳合為一體的實戰或禮儀性的刀。刀身長60cm以下的只能稱為“短劍”、“匕首”等。

軍刀從適用的兵種上可分為騎兵軍刀、步兵軍刀、炮兵軍刀、海軍軍刀等,它們在外形上並沒有明顯區別。相對來說,步兵、炮兵軍刀具有一定程度的實戰作用,尤其是在敵人靠近時,炮兵手中的軍刀可作為個人自衛武器。而騎兵軍刀的實戰價值更大一些,20世紀前,步兵的單發火槍在與騎兵軍刀的對抗中並不佔優勢,因為騎兵衝鋒的速度非常快,面對疾馳的站馬,首發命中很難做到。所以直到一戰時期馬克沁重機槍投入歐洲戰場以後,步兵處於劣勢的局面才被打破。而在亞洲,騎兵軍刀直到二戰時期仍在發揮作用。相比上述軍刀,海軍軍刀基本沒有實戰意義,只有精神象徵或禮儀作用。而且海軍軍刀必須採用皮鞘,因為在海洋環境中金屬鞘很容易銹蝕。

我們以英國軍刀為例,來講解軍刀是什麼。

1.騎兵軍刀

1796式軍刀是英國第一種使用較廣的軍刀,它是由1788式軍刀改進而來的,基本造型變化並不大,但在刀身品質、平衡性等方面做了很好的改進。官方開始對軍刀進行品質檢驗,檢驗合格並打上標記才能發給軍隊使用。1796式軍刀有輕騎兵軍刀以及重騎兵士兵軍刀、重騎兵軍官軍刀等型式。輕騎兵軍刀的刀身是彎的,利於劈砍,其刀柄為直形,末端向一側彎曲,帶有“D”形護手。重騎兵士兵軍刀的刀柄與輕騎兵相似,但護手較寬。此外,由於重騎兵身上有較厚的盔甲,軍刀必須以刺為主,因此刀身為直形。而重騎兵軍官的軍刀樣式完全不同,其刀柄類似於歐洲18世紀的“小劍”樣式,但刀身直且長,遠非小劍的劍身可比。
在此之後,英國軍方開始了一場歷時百年的辯論,辯論圍繞著“騎兵軍刀在使用上劈砍和穿刺誰更有效”的主題展開。這似乎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直到今天,軍刀愛好者談起這個話題,仍然要爭個不亦樂乎。

刀的形制會由於使用的目的不同而進行改變。偏向於劈砍的,刀刃的弧度便會加大。偏向於刺擊的,刀刃的弧度便會減小。這兩者的極致便是波斯彎刀與Raiper

Raiper,幾乎放棄了劈砍能力而專注於刺擊的武器 

波斯彎刀,有著極為誇張的弧度,專注於劈砍攻擊

到了20世紀,歷時已久的辯論初步有了結果,結論是:騎兵軍刀應該以穿刺為主。這個結論聽起來很出乎意料,實際上這和當時最新的1908式騎兵軍刀的出色設計有直接關係。在古代,騎兵作戰最主要的武器並不是軍刀,而是長矛,軍刀只是作為輔助性武器。到了近代,長矛由於攜帶不便,開始退出戰場。但手持1908式軍刀的感覺卻像握著一杆長矛一樣,它的刀柄向下彎,便於使刀尖指向前方衝鋒,它的護手也像中世紀歐洲騎士的長矛中段的護手一樣,刀身較窄,刀背卻厚,便於刺殺。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它的設計思路:既然劈砍和穿刺無法兼得,不如完全捨棄其一,而把另一項功能發揮到極致。

1907騎兵軍刀

2.步兵軍刀

然而人們總是在追求更好的,更泛用的武器。總結來總結去,人們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可能的“完美刀劍”形態:刀身微彎,刀尖開雙刃,完善的護手,平衡的重心,既可以馬上單手揮砍也可以用於步兵混戰。

至此,英式軍刀的泛用形制確定了下來。 德國人統治了長劍時代,西班牙人和義大利人在raiper時代平分秋色,法國人在小劍決鬥方面遙遙領先,英國人則是軍刀時代當之無愧的主宰,這與英帝國在18-19世紀的擴張史有關,與我們想像的英帝國主義者用槍炮征服落後民族不同。英國軍官,尤其是那些出身貴族的英國軍官(他們都在劍術學校進行過學習和訓練),非常熱衷於在戰場上和那些曾在世界上留下威名的古代武士們進行白刃格鬥,無論是印度的馬拉塔人、拉傑普特武士、錫克武士,還是善戰的阿富汗人、北非的馬穆魯克騎兵、清帝國的滿蒙騎兵,都不能擋住這些狂熱的英國人,他們的技巧之高以致於多位英國軍官甚至成為了Sahib Tulwar(使用印度彎刀的大師)。

而到最後,槍械的發展將軍刀徹底趕出了戰場。軍刀逐漸演化為了擊劍運動中的一個劍種:Saber。

相比epee與foil,saber允許攻擊整個上半身,同時也允許劈砍,可以說這是冷兵器時代遺留下來的最後的遺產了。可以透過上圖中那醒目的護手盤判斷出saber這一項目的血統來源。

二、Alfred Hutton(阿爾佛雷德·赫頓)與HEMA復興運動的開始

在19世紀晚期,隨著對中世紀時代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有人掀起了嘗試重新構築失落的歐洲武術系統的運動。該運動由一位英格蘭的人物所領導:阿爾佛雷德·赫頓(Alfred Hutton其是軍人兼作家,同時也是文物家和劍術家。

赫頓在多米尼科·安傑洛建立的學院裡學習擊劍,隨後在1862年,他隨軍隊駐紮印度時組建了卡梅倫擊劍俱樂部(Cameron Fencing Club),並為此整理了他第一份作品:一本12頁,標題為“劍術”的小冊子。於1865年自印度回國後,赫頓把精力放在學習以及復興古時候的兵擊系統學派。在19世紀80年代,他在附屬於倫敦步槍旅軍校的一家俱樂部裡輔導學生們研習“古式劍術”。在1889年,赫頓出版了他最為影響深遠的著作《冷兵器》(Cold Steel—這是一本實戰傾向的軍刀教典,並講述了歷史上軍隊徒步作戰時的軍刀用法,同時結合了18上世紀英格蘭單刃劍和義大利決鬥軍刀的部分。

赫頓的主張開啟了復興時代的先河,其主張練習以前的兵擊模式,以及重構數位歷史上著名大師的學派和系統,包括喬治·西爾弗和阿基勒·馬婁佐等。在19世紀90年代,他和同僚埃傑頓·卡斯爾(Egerton Castle)進行了數次實際對抗演練,既是為了給軍事慈善籌款,同時也是作為給兵擊競賽尋找贊助的臨時方法。

儘管在維多利亞晚期的英格蘭,該復興受到了不少關注,然而這個運動隨著赫頓在1910年去世後就迅速衰退了。對於歷史兵擊技術其實際應用的探索隨後就因為諸多因素裹足不前,直到20世紀中葉,情況才出現了轉機。

三、英式軍刀技術簡介

目前HEMA關注比較多的軍刀流派主要為英式軍刀與波蘭軍刀,此處便以英式軍刀的技法作為範例進行講解。

1.握法

手指輕握於手柄,大拇指伸展至握柄背側。其餘四指中間指節需和刀刃成一條直線。

2.起勢(Guard)與步伐

以刀刃朝向為准,胸側為內側,背側為外側。

On guard基本戰鬥姿態。後手放於腰上避免亂揮被砍,持刀手肘貼於身側節省體力,劍尖指向對手臉部

軍刀的腳步與現代擊劍運動的腳步幾乎一樣,以上圖On guard基本戰鬥姿態為例,前腳指向正前方,後腳成九十度放在前腳後方四分之一步距離,重心放在兩腿中間。移動方法非常簡單,往前走就前腳走後腳跟上,往後同理,不進行交叉。

其腳步因為沒有任何的交叉,對於初學者非常的友好,就算缺乏大量訓練也不用擔心由於腳步交叉時受到攻擊導致自己絆倒自己。

3.攻擊

對於軍刀來說,共有七個方向的劈砍與三種突刺。下圖為訓練用的標靶。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式軍刀當中,進行劈砍時主要是由手腕來進行發力的。

可以看到在一些示範演示六式劈砍時大臂與肩部完全的鎖死,而小臂幾乎不動,只由手腕發力。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這樣的原因有三。

  • 訓練的需要,為了使學員能夠僅僅以手腕的力量便能夠做出正確的劈砍而做出的限制,動作越小越快,越有機會抓到對方的破綻。
  • 做出攻擊時的動作越小,暴露出的空檔也就越小,當只使用手腕揮劍時,防禦範圍與接戰式相差無幾,而當使用小臂,大臂乃至肩部揮劍時,自己的肘部與小臂乃至大臂也會暴露在對方的攻擊範圍內。
  • 盔甲在此時的戰場已經被淘汰,無甲劍術並不需要大力出奇跡,哪怕是小力度的劈砍乃至輕輕一下拖割都能夠造成有效的傷口。小幅度的攻擊既可以造成有效傷害,也可以盡可能的保存自身。

4.防守

對於每一種刀劍,格擋的關鍵都在於用強劍身去接對方的弱劍身。強劍身與弱劍身的區別在於離手部的距離,離手越近,力量越大。所以哪怕是雙手大劍的重擊,只要正確的用強劍身格擋住對方的弱劍身,在力量沒有達到獨眼巨人與普通人的差距之前都是可以接住的。何況劍身碰撞後可以馬上傾瀉刀身引導力量走勢,電視與電影中那種兩個人刀壓在一起互相大眼瞪小眼比力氣的情況現實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由於軍刀環形護手甚至是大碗護手的存在,軍刀的防守技術相比更古老的刀劍來說顯得十分的簡單粗暴。護手的存在使得持劍者有著更多的容錯率,可以以更接近護手的位置去接對方的劍身而不用擔心錯誤估計距離被一刀砍在手指頭上。而格擋位置離護手越近,越容易發起對方難以應對的反擊。所以新手與老手的區別就在於,新手一般會在格擋時後退,而老手會在格擋時原地不動甚至上前便於反擊。下圖為8個防守分位

五、波蘭軍刀簡介

波蘭軍刀術相比英式軍刀來說更偏向於大幅度的劈砍。其腳步也多有交叉步伐,更偏向於戰場上複雜環境多人對陣時的應用。店長我對波蘭軍刀的瞭解不多,在此處放一個波蘭軍刀交叉揮砍技術的影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