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西洋劍,絕大多數人的映象是穿著一身白拿著一把細細長長劍的選手 。 近20年來歐洲興起一股復古武術風,穿著黑色保護衣的武術運動者,這就是泛稱的 HEMA(歐洲史實武術)。
前言 :
歐洲史實武術(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簡稱HEMA。廣義上指在人類曆史中起源於歐洲的武術系統,狹義上是指那些已然失傳或者演化成多種現代體育形式,後人透過歷史文稿以及資料記載“重建“而成的武術系統。同時也可以作為“從原始教材中重新構築的這類武術,並加以學習,練習以及進行對抗,乃至進行地區以及國際比賽”這一類活動的總稱。
囊括內容有徒手、匕首、長劍、武裝劍、砍刀、迅捷劍,劍盾、斧錘、長柄武器、軍刀等常規及非常規器械,甚至部分農用器具等。在現代HEMA賽事中,以長劍、刺劍和匕首,劍和小盾,軍刀最為常見。比賽時選手身著護具,器械使用無刃、卷頭、彈性良好的安全鋼制武器。平時練習則以鋼制器械為主,尼龍木質海綿等武器為輔。
由於從古典時代流傳下來的武術文稿少之又少(諸如古希臘摔跤或是角鬥士搏鬥技術等),大部分現存的武術教材或者戰鬥手冊都只是集中於中世紀晚期到現代早期的時間段。鑒於以上原因,歐洲歷史武術的範圍主要集中在西元1300年到西元1800年這近500年的時間內。從中世紀末文藝復興時期在德意志以及義大利滿地開花的兵擊流派,到在17和18世紀於西班牙,法蘭西,英格蘭和蘇格蘭等地湧現的兵擊學派,乃至19世紀諸如古典擊劍,甚至以巴頓術為代表的早期混合流派,廣義上都屬於歐洲歷史武術的範疇。除此之外,諸如民間摔跤或者傳統杖術對戰這種一直流傳到19世紀以及20世紀早期的傳統或者民俗技藝也包含在內。
而“西方武術”( Western martial arts—WMA)該詞偶爾會被美國人使用,其從更廣的含義上把現代和傳統的技藝均涵括在內。
在中世紀晚期,由於長劍(longsword)在諸多器械中乃是榮譽的象徵,所以武術系統中的劍術體系有時也會以“歐洲史實劍術”( historical European swordsmanship —HES)該詞特指。
現代的歐洲史實武術(HEMA)重現活動從1890伊始,並於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了系統的練習方法。
“Fence/Fencing” 與 “兵擊”
英語中的“fence”最早的意思是“the act of defending”,意思即“防禦的行為”,從歷史上可以追溯到古法語的“defense“,再往前能找到源頭,拉丁語裡面的“defensa”。其均有禦身免害的意思,在德語裡的類似詞藻是Fechtschule。嚴格來說,fence沒有與任何特定武器相關聯的意思。
隨著歷史演進在近代槍砲應用的過程中,在歐洲冷兵器的地位每況愈下,原來的器械武術也萎縮到只有刀劍杖等為數不多的技術苟延殘喘,並最終漸漸運動化,演變成了今日的運動擊劍(sport fencing)。Fence應用的領域也逐漸收窄到對應場合,故當下大眾將fence翻譯為“擊劍/劍擊”不無道理。
然而隨著HEMA的逐漸興起,歐美英語圈內除運動擊劍以外的器械對抗也逐漸浮現,而且內容也不局限於刀劍,還包括槍矛杖棍,描述時也是用fencing,或者historical fencing,但就其器械的涉及範圍而言,historical fencing裡面的內容無法以簡單的“歷史擊劍/劍擊”所概括,為了方便大眾把其與運動擊劍區分,以及更好地理解個中意思,故此處把fence/fencing翻譯成“兵擊”,以表達“以兵器搏擊對抗”一意。
歷史起源
a. 古典時代到中世紀晚期
除了一些古希臘摔跤手冊的殘片( P.Oxy. III 466)以外,目前已知尚未有任何早於中世紀晚期的武術手稿,然而在中世紀文學作品裡面,諸如薩迦以及一些以中古高地德語記載的史詩等,記載了特定的武術行為以及軍事知識;此外,貝葉掛毯和摩根聖經等歷史藝術畫作裡面也描繪了以各種武器作戰的場景。
有些研究者嘗試通過上述材料以及實際試驗的方法重構古希臘搏擊或是角鬥士搏鬥的作戰方法,然而這樣的重構相比那些基於實存指導手冊重構的武術要不靠譜得多
而該時代目前發現的唯一教典就是所謂I.33手稿,又稱瓦爾普吉斯劍典(Walpurgis Fechtbuch)或者高塔劍典(Tower Fechtbuch),其可以追溯到西元1300年,乃是現存最早的劍典,記載了劍和小盾(buckler)的戰鬥技巧
b.中世紀晚期
中世紀晚期的武術,至少在德意志是以約翰尼斯·理查納爾(Johannes Liechtenauer)為主要代表。儘管由其親手寫就的手冊文稿迄今尚未發現,然而他授徒的事蹟在14世紀晚期的3227a手稿被首次提及。自15世紀到17世紀,為數不少的兵擊典籍得以出版,其中有百數本乃至更多都描述了自理查納爾流傳下來的技巧。
當然,各種兵器其戰鬥技巧的教授也是並駕齊驅,比如無甲擒拿,匕首,德式砍刀(messer)或者達塞克彎刀(dussack),四分棍(quarterstaff),長杆武器(pole arm),長劍以及著甲對戰等。從徒步到騎乘戰鬥一應俱全。有些兵擊典籍還有決鬥盾(dueling shield)的專門章節(某種只用於司法決鬥的特殊武器)。
以下是中世紀晚期各國的歐洲武術發展情況 :
*德意志——而在15世紀比較聲名顯赫的兵擊大師,包括西吉蒙德·瑞恩格克(Sigmund Ringeck), 彼得·馮·丹澤(Peter von Danzig),漢斯·塔爾霍夫(Hans Talhoffer)以及保羅斯·卡爾(Paulus Kal)等,都有講授理查納爾的教學內容。在15世紀晚期,出現了兵擊兄弟會(Fechtbruderschaften),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馬克思兄弟會”(Marx brothers,成立於1474)和“羽劍兵擊家”(Federfechter,約成立於1570)
*法蘭西——在西元1400年左右,在勃艮第有本叫《戰斧之藝》(“The Play of the Axe”—Le jeu de la hache)的兵擊典籍
*義大利——有記載最早的大師是菲奧雷·迪·利貝裡(Fiore dei Liberi),受雇於迪·費拉拉侯爵(Marquis di Ferrara)。在1407年和1410年之間,菲奧雷在名為《戰場之花》 (Flos Duellatorum)的教材裡收錄整理了各種格鬥技術,包括擒拿,匕首,武裝劍(Arming sword),長劍,長杆武器,著甲戰鬥和馬上戰鬥等,而義大利兵擊技藝則由菲利波·瓦迪(Filippo Vadi )和彼得羅·蒙特(Pietro Monte)所繼承。
*英格蘭——現存的三部英格蘭劍術典籍(在西爾弗之前)其內容均含糊晦澀,而且亦難以確定時代,目前大眾普遍認為其是出現於15世紀下半葉左右。
c.文藝復興時期
在16世紀,出現了對以前劍典裡技術的彙編概況,其中一些被印刷出版。其中尤為著名的人物有保羅斯·赫克特·梅爾(Paulus Hector Mair)和約阿希姆·梅耶(Joachim Meyer)同時,德意志兵擊出現了運動化趨向,保羅斯·赫克特·邁爾和約阿希姆·梅耶繼承了舊時代理查德納爾的技術,然而他們都發展出了各自獨樹一幟的特點。雅各·祖托爾(Jacob Sutor)的劍典印刷本被認為是德意志兵擊傳統裡的尾聲之一。
義大利則在16世紀迎來了巨大變革,以波倫亞武術(Bolognese)的大師安東尼奧·曼佐裡奴(Antonio Manciolino)和阿基勒·馬婁佐(Achille Marozzo)的兩本教典作為開端。其裡面泛泛地記載了上個世紀多種多樣的騎士武藝。自劍和小盾到劍和匕首,單劍到雙手劍(two-handed sword),長杆武器到摔跤(曼佐裡奴的教典裡沒有摔跤章節)等不一而足。16世紀早期的義大利兵擊資料體現了那時武術家們的多才多藝。直到16上世紀中葉,長杆武器,除匕首以外的副手武器以及披風都漸漸淡出了教典。在1553,卡米洛·亞基帕(Camillo Agrippa)是首個定義了壹(prima), 貳(seconda), 三 (terza)和肆(quarta)四個架式(guard)的人物,該四個架式成為了義大利兵擊體系裡面的中流砥柱,並一直為後世所沿用。自16世紀晚期開始,義大利刺劍(Rapier)兵擊在整個歐洲廣為流行,其中比較知名的教典出自薩爾瓦托·法布裡斯(Salvator Fabris)。
d.巴洛克時期
在巴洛克時期,摔跤逐漸失去了上層階級的喜愛,和當下一樣淪落成了鄉人野蠻而粗糙的傳統。同時,各流派的兵擊練習也面臨著向優雅以及和諧靠攏的需要。這樣的理念尤其在西班牙得到長足發展,其所謂“至高之術“流派(La Verdadera Destreza,即“(劍術的)真正之藝”)就是基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和科學原則,和中世紀傳承下來的傳統“庸俗”技巧大相徑庭。其中赫赫有名的大師包括赫羅尼莫·桑切斯·德·卡蘭隆(Jerónimo Sánchez de Carranza,“至高術之父”)以及路易士·帕切科·德·納瓦埃斯(Luis Pacheco de Narváez)。而希拉爾德·蒂博(Girard Thibault)則是深受此等理念影響的荷蘭大師。
在法國,兵擊學派逐漸自義大利的根基中獨立出來,發展出了自己一套術語,規則和教學系統。巴羅克時期的法國兵擊大師包括勒·佩舍·杜·庫德雷(Le Perche du Coudray,西拉諾·德·貝傑拉克(Cyrano deBergerac)之師),貝斯那(Besnard,笛卡爾之師),弗朗索瓦·當西(François·Dancie)和菲利貝爾·勒·圖什(Philibert de la Touche)。
在義大利,17世紀的劍術被薩爾瓦托·法布裡斯所主導,其在1606年的著作《De lo schermo overo scienza d’arme》影響力之大,除了義大利本土以外連德意志也深受影響,乃至於傳統德意志兵擊技藝盡數絕跡。法布裡斯後的義大利大師就是尼古拉德·吉岡堤(Nicoletto Giganti),裡多爾福·卡波·費羅(Ridolfo Capo Ferro),法蘭西斯科·阿爾菲耶裡(Francesco Alfieri),法蘭西斯科·安東尼奧·瑪律切利(Francesco Antonio Marcelli)和邦迪·狄·馬索(Bondi’ di Mazo)。
英國在伊莉莎白和詹姆士時代則湧現了不少英國兵擊的作家,比如紳士喬治·西爾弗(Gentleman George Silver)和專業兵擊大師喬瑟夫·史威特南。而英語動詞”Fence”則首次出現在莎士比亞的作品《溫莎的風流娘兒們》裡。
18世紀初,之前以小劍(small sword)為主的法式兵擊逐漸發展成了以鈍(花)劍(foil)為主,後者源於小劍兵擊的練習武器。到了1715年,差不多整個歐洲裡的刺劍已經大部分被更輕的小劍所替代,然而刺劍技藝仍然有所流傳,比如在唐納德·麥克貝恩(Donald McBane),P. J. F. 吉拉德(P. J. F. Girard)以及多米尼科·安傑洛(Domenico Angelo)其教典中就有涉及。
在18世紀中,法式兵擊學派成為了整個西歐的楷模。乃至於多米尼科·安傑洛,這位在英格蘭任教的義大利籍大師在1763年用法語出版了其著作《L’Ecole des Armes》, 該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在接下來貫穿拿破崙時期的50年內都成為了標準兵擊教學指南。安傑洛的著作其影響之大乃至其被狄德羅(狄德羅)編撰的《百科全書》收錄到“兵擊”一詞的欄目頂上。
參考資料
- 1.HEMA Equipment .wordpress.com.2015-05-08[引用日期2018-01-09]
- 2.【歐洲武術】《溯源》—關於HEMA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bilibili.2016-02-10[引用日期2018-01-05]
- 3.未知.Codex Wallerstein.紐倫堡,德國:未知,ca. 1400/1470s:封面
- 4.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 .維基百科[引用日期2018-01-28]
- 5.Tom Leoni, The Complete Renaissance Swordsman, Freelance Academy Press, 2010
- 6.Tom Leoni, Venetian Rapier, Freelance Academy Press, 2010
- 7. “Alfred Hutton” .oxforddnb[引用日期2017-07-28]
- 8.Interesting sources in the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libr .fioredeiliberi[引用日期2017-07-28]
- 9. Walter_Herries_Pollock .維基百科[引用日期2017-07-28]
- 10. Bartitsu .維基百科[引用日期2017-07-28]